空调器的制作方法-凯发k8娱乐

文档序号:11248456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噪音、安全性以及占用空间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一般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内部设置有换热器和风机。在工作过程中,换热器和风机都会产生噪音,室内过大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室内工作时噪音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均设置在室外,第一换热机组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出风管路和回风管路,出风管路的一端与出风口连通,回风管路的一端与回风口连通,出风管路的另一端设置在室内,或,出风管路的另一端以及回风管路的另一端均设置在室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出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出风通道的一端与第一风口连通,出风通道的另一端形成出风口,回风通道的一端与第二风口连通,回风通道的另一端形成回风口。

进一步地,回风通道位于出风通道的上方或下方。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出风通道和/或回风通道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包括多个第一风机,多个第一风机左右并排设置或前后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为混流风机、和/或轴流风机、和/或离心式风机。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一换热器顺次连接以形成循环冷媒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上方。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与第二换热机组为一体化设置。

进一步地,出风通道和/或回风通道上设置有消声结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均设置在室外,并且用出风管路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的部件连通,消除了室内的主要噪音源,从而有效降低了室内环境的噪音,提高了使用空调器的舒适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在室内工作时噪音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在工作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出风口;12、回风口;20、第一机壳;21、出风通道;22、回风通道;30、第一换热器;40、第一风机;50、第二机壳;6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机组、第二换热机组、出风管路和回风管路。其中,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均设置在室外,第一换热机组具有出风口11和回风口12。出风管路的一端与出风口11连通,回风管路的一端与回风口12连通。出风管路的另一端设置在室内,或出风管路的另一端以及回风管路的另一端均设置在室内。需要换热的气体从回风管路进入第一换热机组进行换热处理,换热后的气体通过出风管路进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均设置在室外,并且室内空间通过出风管路与室外的第一换热机组连通。此种设置方式将现有空调器中室内的主要噪音源——第一换热机组转移到了室外,从而有效降低了室内环境的噪音,提高了使用空调器的舒适性。并且,由于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室内的主要部件转移到了室外,因此大幅减少了室内部件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少了空调器的室内占用空间并且提高了室内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部件包括分风结构,出风管路设置在室内的一端与分风结构连通。分风结构用于调整从出风管路输送出的气体的风向。分风结构可以设置为固定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开口大小和方向可调节的结构。将分风结构设置为可调节的结构能够提高使用空调器的灵活性和用户的舒适性。而且,第一换热机组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的上方,这样能够使空调器结构紧凑,减小空调器的整体占用空间。

具体地,第一换热机组包括出风通道21、回风通道22和第一换热器30。其中,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相互独立设置,第一换热器30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出风通道21的一端与第一风口连通,出风通道21的另一端形成出风口11。回风通道22的一端与第二风口连通,回风通道22的另一端形成回风口12。如图2所示,图中左侧部分表示室内空间。空调器在工作时,需要换热的气体从回风管路进入回风通道22,然后经过第一换热器3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体再从出风通道21输出,并通过出风管路进入室内。这样,通过设置在室外的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就可完成气体的制冷或制热并向室内输送换热后的气体。

其中,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的相对位置可根据制造和使用的需要进行设置,以便于制造或使用。例如,回风通道22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21的上方,回风通道22也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21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内设置有隔板,通过隔板将内部空间划分开,以形成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从而降低了装置的制造成本。

为了便于气体的流动,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第一风机40。第一风机40用于吸风和送风,以为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空调器在工作时风机高速旋转带动气体流动,气流与风机的叶片相互作用产生旋转噪音,气流与周边静止的部件相互作用产生冲击噪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风机40设置在室外,消除了室内的主要噪声源,从而能够降低室内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第一风机40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21或回风通道22内,还可以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内均设置第一风机40。当第一风机40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时,第一风机40将回风通道22内的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30吸入出风通道21,从而使气体循环流动。当第一风机40设置在回风通道22内时,第一风机40将回风通道22内的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30吹入出风通道21,从而使气体循环流动。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风机40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换热机组包括两个第一风机40,两个第一风机40分别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和回风通道22内。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三中,为了加强气体的流动效果,第一换热机组包括多个第一风机40,多个第一风机40左右并排设置或前后并排设置。多个第一风机40可以并排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多个第一风机40也可以并排设置在回风通道22内。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提高风机系统的风压,从而提高气体的流动速度,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包括两个第一风机40,两个第一风机40左右并排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

并且,第一风机40的类型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采用混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式风机中的一种或多种,这样可以增加空调器的适用范围。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四中,第一风机40设置在出风通道21内,出风通道21位于回风通道22上方。即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21与回风通道22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设置,这样可以提高空调器制造或安装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机组包括压缩机60和第二换热器。并且,压缩机60、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一换热器30顺次连接以形成循环冷媒通道。通过压缩机60、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30以及冷媒的共同作用对气体进行换热,从而起到制冷或制热效果。此外,第二换热机组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风机提供的风用于对冷媒进行换热。第二换热机组还包括节流装置,以利于冷媒的换热。当然,第二换热机组内还设置有电机,以为空调器的运行提供动力。

第一换热机组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上方,也可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下方。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上方。第二换热机组可以理解为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机,通过将第一换换热机组设置在第二换热机组的上方便于对现有的空调器结构进行改进。此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并且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与第二换热机组一体化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增加空调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能够减小空调器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第一机壳20,出风通道21、回风通道22和第一换热器30均设置在第一机壳内。第二换热机组还包括第二机壳50,压缩机60和第二换热器均设置在第二机壳50内。第一机壳20与第二机壳50可以设置为独立的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壳20和第二机壳50为一体结构,以增加装置的结构强度。

为了提高装置设置的灵活性,第一换热器30与压缩机60可以设置在同侧,第一换热器30与压缩机60也可以设置在不同侧。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30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右侧,压缩机60也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右侧,此时,第一换热机组的出风口11和回风口12均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左侧。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30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左侧,而压缩机60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右侧,此时,第一换热机组的出风口11和回风口12均设置在图示位置的右侧。

为了进一步降低空调器的噪音,可以在出风通道21或回风通道22上设置消声结构,还可以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上都设置消声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在降低室内噪音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室外的噪音,从而减少空调器对室内和室外造成的噪音影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消声结构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机壳20和第二机壳50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空调器的室外噪音。

具体地,消音结构可以设置为隔音结构或吸引结构,只要能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消声结构设置为吸音棉。为了提高降低噪音的效果,吸音棉可同时设置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上。吸音棉可以铺设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的内壁上,也可以铺设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的外壁上。为了不影响美观并防止雨水侵蚀,将吸音棉铺设在出风通道21和回风通道22的内壁上。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均设置在室外,并且用出风管路和回风管路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的部件连通,消除了室内的主要噪音源,从而有效降低了室内环境的噪音,提高了使用空调器的舒适性。并且,由于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室内的主要部件转移到了室外,因此大幅减少了室内部件的占用空间并且提高了室内的美观性。其中,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机壳内的出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与室内连通。回风通道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的上方,也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的下方,以便于空调器的制造和使用。第一风机可以设置在出风通道内,也可以设置在回风通道内,以便于空调器的制造和使用。而且,可以在第一换热机组内左右并排设置或前后并排设置多个第一风机,以提高空调器的风量。通过设置压缩机和第二换热器,能够有效地实现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而且,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可以设置在相同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相对的两侧,以便于空调器的制造和使用。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上,还可以设置消声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空调器的噪音。而且,消声结构可以设置为吸音棉,这样能够以低成本的结构实现噪音的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